上海国家会展中心

2025年6月4-6日

上海国家会展中心

2025年6月4-6日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行业热点 » 上海水展|守护地下生命线: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地下水保护新路径

上海水展|守护地下生命线: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地下水保护新路径

上海水展的行业交流现场,地下水环境保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。作为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,地下水不仅是15亿全球人口的饮用水源、支撑43%农业灌溉的“隐形粮仓”,更是维系干旱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纽带。然而,当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、南方工业污染渗透引发水质恶化等问题频发,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构建地下水保护体系,成为摆在环保企业、科研机构与政策制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。上海水展汇聚了全球领先的监测技术、修复装备与治理方案,为破解地下水保护难题提供了创新舞台。

一、地下水:生态系统的“隐形基石”与发展刚需

(一)生命之源的双重价值

地下水作为占全球淡水资源30.1%的战略储备,以水质稳定、分布广泛的特性,默默支撑着全球近一半的农田灌溉与61%中国城市的供水系统。在华北、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,这一比例更高达72%与66%,成为维系数百万家庭饮水安全与农业生产的“生命线”。不同于地表水的易受气候影响,地下水以其天然的调蓄能力,在季节干旱期保障稳定供水,如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群落,依赖2-4米埋深的地下水维系生长,成为阻挡沙漠扩张的绿色屏障。

(二)生态平衡的关键调节器

地下水的环境价值常被忽视,却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。当北方草原区地下水埋深超过4米,耐旱的骆驼刺、甘草等植被开始退化,进而引发土地沙化;南方湿地因超采导致水位下降,造成66.7%的海河平原湿地萎缩,破坏水鸟栖息与碳汇功能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地下水与地表水体的动态平衡维持着河流、湖泊的生态基流,如北京玉泉山泉群的消失与恢复,直观反映了地下水对景观生态的决定性作用。

上海水展|守护地下生命线: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地下水保护新路径-上海国际水展 watertech china  - 净水设备 | 饮水设备 | 净水配件

二、双重危机:超采与污染交织的地下困境

(一)超采之痛:不可逆转的资源透支

过去四十年,快速工业化导致全国20多个省区陷入地下水超采,形成30万平方公里的超采区,相当于一个云南省的面积。华北平原累计超采量达2700亿立方米,相当于16个太湖的储水量,引发北京年均水位下降0.73米、长三角地面沉降超过200毫米的地质灾害。超采不仅导致湿地萎缩、河流断流,更在沿海地区引发海水入侵,2000平方公里的淡水含水层被咸化,加剧土地盐碱化与饮水安全风险。

(二)污染之患:隐蔽而持久的生态威胁

工业废水渗漏、农业面源污染与矿山开发,正将地下水变为“隐形排污池”。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,全国65%的监测点水质处于IV-V类,硝酸盐、重金属等污染物普遍超标。2013年山东某企业的地下水污染事件,暴露出浅层地下水防护的薄弱环节,而深层地下水一旦受污染,修复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。更严峻的是,页岩气开采等新兴产业带来的复合污染,使地下水治理复杂度指数级上升,传统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三、保护现状:制度与技术的双重攻坚

(一)法规体系:从零散到系统的跨越

我国地下水保护立法始于1956年的矿产资源条例,历经数十年构建,形成以《水法》《水污染防治法》为核心,辅以地方条例(如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办法)的法规框架。但与欧美国家相比,专项立法仍显滞后,近半省份尚未出台独立的地下水管理条例,导致“重地表轻地下”的管理倾向普遍存在。值得关注的是,《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(2019-2035)》的出台,标志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的转变,明确了分区管控、风险预警的治理原则。

(二)技术支撑:监测与修复的创新突破

在上海水展的技术展区,智能监测设备成为亮点:10168个国家级自动监测站实现水位、水质实时数据上传,北斗定位系统与物联网结合,构建起覆盖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监测网络。修复技术方面,生物强化法降解有机污染物、纳米材料吸附重金属等新技术逐步落地,如北京某污染场地通过渗透反应墙技术,使六价铬浓度在两年内下降80%。然而,高端膜处理设备、微生物菌剂等仍依赖进口,国产化率不足40%,成为制约大规模治理的瓶颈。

(三)工程实践:超采区治理的中国探索

河北作为超采最严重省份,开创了“引江补源+节水压采”的综合治理模式,通过南水北调替代地下水灌溉,配合智能水表监控,使白洋淀周边水位回升2米。全国层面,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覆盖6省市,建立起“总量控制、水位红线”双控机制,2018-2022年期间,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20亿立方米,部分区域实现采补平衡。

四、系统治理:构建地下水保护新生态

(一)制度创新:从分散管理到协同共治

借鉴上海水展展示的“环保管家”模式,建议建立“流域-区域-点位”三级管理体系,将地下水保护纳入生态文明考核,实施生态补偿制度。例如,对地下水型水源地周边划定生态保护区,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控采治污。同时,加快出台《地下水保护法》,明确污染者终身追责与公益诉讼机制,解决“多头管理、责任分散”的问题。

(二)技术突破:全链条防控体系构建

在监测端,推广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结合的立体网络,重点加密工业集聚区、农业高污染区的监测点位;在修复端,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,突破高盐废水回灌、深层污染阻隔等关键技术。上海水展上展示的“水土协同修复系统”,通过土壤改良与地下水曝气同步作业,使修复效率提升30%,此类集成技术应成为未来推广重点。

(三)公众参与:从专业治理到社会共治

针对公众认知度低的现状,建议将地下水保护纳入中小学科普课程,利用短视频、VR技术展示地下水循环原理与污染危害。参考“河长制”经验,建立“地下水保护志愿者网络”,鼓励企业公开排污数据、社区参与水源地巡查,形成“政府监管、企业主责、公众监督”的多元共治格局。

(四)生态协同: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

在国土空间规划中,将地下水生态埋深纳入土地利用规划,确保城市建设、农业布局与地下水承载能力相匹配。推进“山水林田湖草”系统治理,如在西北干旱区实施“植被-地下水联动修复”,通过种植耐旱植被涵养水源,配合人工回灌提升地下水位,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。

五、上海水展启示:技术赋能下的产业新机遇

对于环保展商而言,地下水保护领域存在三大核心机遇:一是监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,如低功耗传感器、区块链数据存证系统;二是修复技术的国产化替代,尤其是针对硝酸盐、重金属的高效处理药剂与设备;三是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,包括从污染源调查、风险评估到工程实施的全流程服务。某参展企业推出的“地下水数字孪生平台”,通过建模预测污染扩散路径,帮助决策者制定精准治理方案,已在京津冀地区项目中取得良好效果,展现了技术与场景结合的广阔前景。

结语:在危机中筑牢地下防线

当城市化进程以每年1.5%的速度推进,地下水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。从济南趵突泉的复喷到敦煌月牙泉的重生,这些案例证明,只要坚持科学治理与系统保护,地下水生态能够实现良性修复。上海水展搭建的不仅是技术展示平台,更是凝聚共识、推动合作的桥梁。对于环保产业而言,深耕地下水保护领域,既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,更是开拓千亿级市场蓝海的历史机遇。让我们以此次展会为起点,携手构建地下水保护的“中国方案”,守护这一支撑生命与文明的地下宝藏。

此网站新闻内容及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,仅供读者参考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冒犯,请联系删除,联系电话:021 3323 1300

联系我们
  • 公众号二维码
  • 官方客服号二维码
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金雨路55号虹桥525创意园A座
  • 参观咨询

    400 665 3755

  • 市场合作

    17321210270

  • 参展咨询

    15202188312

  •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Development

    Shae Chen:+86 178 0585 4410

    Shae Chen:Shae@wietecchina.cn

主办机构
  •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
  • 中华环保联合会
  • 中国膜工业协会
  • 中国节能协会
  • 英富曼
  • 荷瑞集团
协办机构
  • 协办机构-荷祥
  • 杜邦水处理

@2024 上海荷祥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2314号-13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4124号